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中央一号文件既是2023年当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南,也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风向标,具有重大政策意义。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整理出六条政策主线,帮助食材产业上下游企具体梳理2023年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第一,全面抓好粮食生产,构建多元化食材供给体系,统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做好稳产保供工作。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1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8441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最大、占比最高。
随着农产品产量增长,农产品贸易也在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会带来食材消费升级,2022年初级食材生产规模达到6.7万亿,初级农产品价值逐步体现。但在全球土地和水资源系统濒临极限,粮食增产面临巨大资源压力的情况下,中国谷物贸易量占产量比重较低,稳产保供不仅事关保障我国自身粮食安全,更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指出,在措施上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这是一项重大动作,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用现代化农业设施来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二是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第二,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农业战略规划的基石。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用好专项资金,完善农产品产区“最初一公里”和销区“最后一公里”的供应链体系基础设施,包括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的硬件建设。
在提升食材运输服务质量方面,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经过多方深入调研,携手食材产业相关龙头单位共同打造“食材护航者”。为从源头到最后一公里的运输保障提供高品质的食材运输装备,全程保障百姓的菜篮子,将新鲜食材送上大众餐桌。
提升农产品产地可追溯能力,做到强农县的全类农产品(农残、产地、标识、流通、销售渠道等节点信息)可追溯,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强国夯实基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推动农业价值再造。
保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种养殖环节标准化,规模化,种源自给率不断提升。
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农业科技成果需要经过推广才能大范围应用于农业生产,要突破技术制约、化解自然风险、减轻资源压力和消除环境污染的过程,持续增强优质原料的保证能力。当前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农业科技推广难度极大,各地普遍存在“重研发、轻推广”现象,严重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
在强化农业科技研发的同时,也应注重农业品牌建立,将研发和品牌推广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做好农产品品牌推广顶层设计,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技术与之相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一批先进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集群。
引导装备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推动农产品供给向“品质+服务+品牌”转型,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宣传推介企业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农产品价值再造。
第四,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加强规模化食材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食材加工流通业,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合作联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成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促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规模报酬。
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架起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参与并实施食材行业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深耕行业标准化建设,助力食材行业快速发展。2023年,分会将推动开展《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基本要求》、《餐饮物流服务规范》、《食材供应商质量管理审核规范》三项行业标准工作。
其中《食材供应商质量管理审核规范》以及其230条评价细则将作为“百科全书”,帮助采购商实现对食材供应商进行更加精确的筛选和精细化的管理,促进食材供应商行业质量管控水平,共同促进食材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发展。
同时,需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根据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加大对食材产业园区建设。建立生鲜农产品无人智慧冷链园区和农产品食品化流通加工体系,以预制食材产业园、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双核心,尽早实现应用区块链、大数据、AI 技术,对农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诸多环节信息进行全面监管,构建新型供应链协作网络,降低农业信任成本,避免规模收益下降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预制菜写入其中,文件中指出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随着市场消费的火爆,预制菜成为食材领域增量的“答案”。加强产业链融合,预制菜产业上游连着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下游连着消费市场,中间是物流运输、食品加工技术等领域,应当成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产品食品化、品牌化、规模化新模式的助推器。
在预制菜的推广建设上,2022年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主办的“预制食材产业园区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发布《预制食材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获得了政府及企业的一致好评。今年分会还会继续联合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及预制食材产业链从业企业一起推动利好政策的落实落地落细、加快标准体系的建立、推动产业链配套集群的发展。
第五,完善国内农产品供应链认证体系,做好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建立行业统一标准。
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体系,2035年农产品流通制度环境持续改善,标准认证体系的优化依托于标准与行业的贴合程度,按照“强节点、建链条、优网络”工作思路,聚焦补齐一二产版块短板,保证标准认证体系的合理程度并严格落实。加强农产品供应链认证体系,打通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和“微循环”,是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在“完善国内农产品供应链认证体系”上,一直身体力行。
经分会指导的食材供需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一键食达”已正式上线。为企业提供一键选品、标准评测、需求发布、业务对接、采购指数等功能服务。帮助食材采购方从基本资质层面筛选出合格的食材供应商,助力食材采购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同时携手行业采购专家共同建立公益的供应商认证体系,通过一键食达采供互认共享平台,在行业内对优质食材品牌进行认证,通过后,即可“免检”获得了进入互认企业的供应商资源库。
第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体系化人才培养,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效率。
积极提升各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替代农业活动投入;加快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当地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业人口就近就业,减少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逐步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就需要对乡镇就业者进行体系化人才培养,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2023年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将聚合食材产业链上中下游各领域专家,通过线上的“知食乐享”云课堂以及线下的考察参访,公益性开展一系列行业人才培训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