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诸多变化。对于农产品供应链来说,很多变化是始料所未及的。其中,既有对以往人们对吃的颠覆性认识,也包括由此带来的对农产品供应方式的再认知。
那么,这些变化和再认知都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一道来。
1、变化的岂止是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新冠肺炎疫情甫一爆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迅速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决定。决定中特别指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可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这一决定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也相对容易落实,这意味着今后若有人再敢以身试法,非法进行野生动物交易,等着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但笔者这里想说的是,除了野生动物非法交易行为(包括买与卖),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引起人们警醒和未雨绸缪的呢?我以为是有的,这就是国人一直以来无论什么食物都只爱吃热乎的饮食习惯。
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是最爱吃的民族,但是不是最会吃的民族呢?这得看怎么说。如果仅仅从口味而言,似乎可以这么说;但如果从科学、营养、安全的角度,就不好这么自信了。别的不说,就说与农产品相关的热鲜肉与冷鲜肉吧。
所谓热鲜肉,一般是指传统的凌晨宰杀、清早上市、不经冷却加工的畜肉。冷鲜肉则是严格执行国家检疫检验制度,宰后白条迅速进行冷却处理,温度在 24 小时内降至0℃~4℃,并且在后续的分割、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冷链条件下的新鲜肉类。而冷鲜肉由于冷却链温度的控制和肉组织酸度的提高,便可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从口感、营养等角度来看,冷鲜肉也都比热鲜肉不差。所以,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推广冷鲜肉,而遗憾的是,截止目前,我国冷鲜肉普及率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3。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消费习惯。列宁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众所周知,国人有两大饮食习惯:一是爱吃活物,二是爱吃热乎的。出过国的人都有体会,但凡有中国人入住的国外酒店旅馆里,入住后都会发现,客房里一般都备有电加热水壶,而这并非是酒店的标配用品,尤其是在欧美等国家,平时一般都并不配备。这一方面是缘于人家对中国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另一方面更是缘于国人与生俱来对热的偏爱和由此带来的对“冷”的一味排斥,总觉得吃冷的东西不好,可是若问他不好在哪里?似乎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有的说是对胃不好,更多的人则是用一句话回答:咱们中国人吃热不吃冷从来如此。这不由地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来如此就对么?
不管怎么说,估计通过此次疫情,国人爱吃活物这一习惯大概会有所收敛,但爱吃热乎的尤其是热鲜肉之类农产品的饮食习惯,改起来恐怕尚需时日。其原因,除了国家至今并没有出台禁止市场销售热鲜肉的法令规章且至今尚未发生过疫情与热鲜肉等非冷链食品有直接关联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之外,也与国人长久以来吃热不吃冷的饮食习惯有关。
其实,吃热不吃冷间接的教训是有的,而且也间接影响了储运方式的变化。如去年非洲猪瘟的爆发,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猪肉消费习惯。据国内公路干线运输平台满帮的数据显示,非洲猪瘟爆发以后,国内冷鲜猪肉货运量涨势明显。2019年8月,猪肉冷鲜肉货运量同比增长了10倍,且冷鲜肉每单平均运输距离从900公里提升到1447公里,同比提升60.7%。由此可见,消费习惯与冷链储运方式之间,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决定和影响后者,后者适应和支撑前者,其关键是前者。
前面说了,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要改变爱吃热鲜肉等的饮食习惯,首先,绝对不能寄希望于再来一次类似非洲猪瘟或新冠病毒这样的突发事件对人们的警醒;其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千百年来热衷于“吃热乎”的国民来说,改变这一习惯,也不能指望像政府禁止野生动物非法销售那样,一刀了之,而只能依靠长期广泛深入的科普宣传,让人们不但会吃而且真正的会吃,即这种会吃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营养、安全。
2、产地冷库并非产地预冷库
大家都知道,农产品冷链供应链的关键,就是全程不断链。冷库作为全程供应链最重要的中转地,既包括消费端,也包括产地端。其中,消费端的冷库一般都集中在城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对农产品需求侧的日益重视,已呈现如火如荼的良好发展局面,销地市场新建了大批现代化冷库;与之同时,产地冷库的发展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据中物联冷链委的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产地冷库已占包括销地冷库在内的全部冷库的50%左右,并在整体建造数量中以20%的比例增长,对于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据了解,目前的大部分产地冷库严格的说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地冷库,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虽然名为产地冷库,其实还是原产地所在的城市冷库,主要任务是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或深加工。这种冷库一般只有交易型和周转型两种类型,并不包括产地预冷库,即农民兄弟所说的“田头冷库”。所谓预冷,一般是指农产品从初始温度(30℃左右)迅速降至所需要的终点温度(0~15℃)的过程,在冷藏运输和加工之前的冷却以及快速冻结前的快速冷却工序,均可称之为预冷。
所以,虽然不论产地冷库还是产地预冷库,其本质都体现为保鲜,但相比之下,产地预冷库则更具有保鲜优势。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时效意义来说,这个“足下”和“垒土”,就是产地预冷库。它既是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第一步,更是农产品供应链的第一根链条。
据资料介绍,目前国外发达国家一般均实行果蔬采摘后立即预冷,果蔬损失率可控制在5%左右;而我国由于大多数产地没有预冷库,大量农产品不能长期存放,农民是市场弱势群体,流通环节说升价就升价,说降价就降价。蔬果密集上市的时候,由于不忍心蔬果在地里白白烂掉,即便收购商给很低的价格,农民也不得不接受,不仅造成菜(果)贱伤农,而且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所以,要解决让农民增收同时确保市民吃到更新鲜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就必须让农产品有一个保鲜的“娘家”——产地预冷库。
有人可能会说,产地预冷库有那么必要吗?农产品从地里和枝头收获后,直接装上冷藏车不就得了。事实并非如此。产地建预冷库的好处和优势,不仅在于可确保农产品在第一时间就进入保鲜状态,而且可以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依据有三:一是错峰销售;二是延长销售;三也是最重要的,可提高合作社或农户议价能力。利用产地预冷库调节市场供应,合作社就掌握了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增收空间变大。广东一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负责人说对笔者说:去年红萝卜出产时,销售价被压低,他们就没出售,在预冷库存放半个月后再卖。事后,他算了一笔账:预冷库能存放红萝卜140吨,销售高峰期红萝卜0.8元/斤,买入140吨共计成本224000元,存放半个月后,红萝卜升至1.6元/斤,全部运到广州销售完,农民收入448000元,不但让农民钱包鼓了,也可让城市消费者能一年四季都吃到新鲜的农产品。
此外,产地预冷库还可发挥紧急状况下的蓄水池作用。此次疫情期间,针对各地出现农产品运不出来的问题,商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的通知》,其中的一条就是,鼓励各地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产品收储能力,通过补贴、贴息、政府储备等方式支持流通企业在产地和销地增加商业库存,充分发挥产地冷库和预冷等仓储设施的“蓄水池”作用,对滞销农产品上市进行错峰调节。
3、农产品产销对接将更多的走向线上
据新华社的相关报道,前一段,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方面,全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仅通过一亩田电商平台收集到的各地政府及农户反馈的卖难信息就达5000多条。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就餐困难,城市居家人群对生鲜农产品需求大幅增加,物价涨幅甚至一度成为疫情中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但是,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出现,传统的以线下面对面交易为主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开始悄然改变。
据从全国农贸中心联合会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从产地到批发市场的大宗农产品交易,绝大部分都需要面对面完成。如果加上商超、果蔬连锁店等直接到产地找货采货的这部分流量,大宗农产品的线下交易量占比会更高。然而此次疫情期间,由于采购商受疫情防控影响,没办法像往常那样到产地去看货采货,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转受阻,就出现了大家看到的两个极端,即消费端菜价上涨,甚至有的地方还一时出现抢购和囤积,而产地端的价格跌至亏本的地步也乏人问津。后来,虽然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对农产品运输开通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特别通道,但是到产地去看货采货的采购商,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少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平台就成了改变农产品大宗交易必须面对面进行的突破口。譬如,新京报联合国内几大电商平台京东、淘宝、拼多多、苏宁易购,推出“一起卖”公益行动,向受困于疫情的农户征集信息,与各电商平台一起推出极速审核、流量推广、优先配送等帮扶政策。这种“带货”方式,短时间内迅速整合供需两端信息,有助于快速消化掉销售受阻的农产品,帮助农户减少损失。
综上所述,再次证明了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对于农产品供应链行业来说,既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具体发展模式的变,也需要永远保持对农产品全程供应链不断改革精神的不变。